第63篇博客

今天是2023年12月10日,北京不太冷,但天气预报告诉我,晚上要下雪。

昨天夜睡不着,不想看书看视频也不想打游戏,于是打开了微博,然后夸夸一顿删——“我这当年都转发了个啥?太XXXXX了”。
时间回到2011年,微博发展最为关键的一年。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7月19日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微博用户从6331万增至1.95亿,增长约2倍。

我就是在2011年上半年成为微博用户的。

作为继贴吧之后最火热的互动社区,微博广受欢迎,我也很喜欢它,但时隔十二年,我变得不那么喜欢它了,甚至想注销账号。
我在微博累计发布+转发了超过3000条内容,由于不少账号被封禁、以及不少账号主动注销或设置“最近半年内容可见”,账号里的很多内容失效。

另外,时间是把杀猪刀,十二年时间把我从初出茅庐的青年变成了奔四的中年人,回头再看过去发或转发的微博,有点厌蠢、厌中二。

我想删除那些失效的内容,也想隐藏过去的蠢和中二,初入中年和过去做个告别。

但我发现,微博的修改可见范围比删除更复杂,于是我选择了删除微博。目前,所有原创微博已全部删除,但还有接近3000条转发的内容,要一个个删掉或隐藏,着实是巨大的工程,得慢慢来。

隐藏,或者说叫封存过去的内容,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功能。这点上QQ空间是实证。QQ空间的封存历史内容功能,允许用户将特定时间点之前的全部内容隐藏起来,包括相册、日志、说说。

这比微博仅支持“最近半年内容可见”更先进,用户可以更自由地选择隐藏时段,保留记忆又不需要大量进行各种操作。我的很多Q友们都选择了封存历史内容,偶尔翻看Q友的QQ空间,尽是空空如也。

建议微博产品经理好好学习,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另外,微博“仅最近半年内容可见”功能是个会员功能,着实是臭不可闻。

今年11月9日,微博发布了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微博今年第三季度月活跃用户数6亿,历史最高。

我仍然是微博月活跃用户,但使用频率比早些年降低了非常之多,如果不是老婆大人经常私信转发微博给我看,我应该不会下载微博。

夜里翻看了一些微博好友的主页,有些人每月都有新内容,有些人则开启仅最近半年内容可见且最近半年0条内容,还有一些人,已经彻底不使用微博,他们注销了账号,消失在人海之中。

为什么我和微博好友不怎么用微博了?因为微博内重复内容太多。

相同的信息在被无数人发布和转发,一条内容可能有百万次发布+转发,我在信息流中的“老营销”号里能看见,在吃瓜的微博好友转发里也能看见,可我不想看——不想面对信息泛滥,而且更关心有价值的信息。

个人感受,同质化的内容有一条或几条即可,再多就是一种负担,相信很多人有同感。

对我来说,一个历史内容不便于管理,一个重复内容太多,足以让我和微博保持较远距离。那些注销账号或设置仅最近半年内容可见且不再发布内容的微博用户,大概也是如此。

何况,今时今日的微博充满了性别战争、低质量广告,它越来越丧失熟人与熟人之间的连接,强化用户与营销号、广告商的连接。

微博内用户与用户的连接,逐渐从A用户与B用户的原创内容驱动,变成营销号、意见领袖发布内容,A、B、C用户在评论区里相遇,伴随着争吵、谩骂、机械性点赞、转发。

这是个社交平台高度丰富的时代,原先发在微博里的内容,在微信朋友圈、抖音、小红书、贴吧、知乎都可以发;我嫌弃微博,又被其它产品分流,彻底告别微博或者再注册一个新账号只是时间问题。

如何更好地对待微博老用户的内容,对待老用户的习惯改变,是微博需要考虑的。当然,我建议微博别考虑,毕竟它变得能让我上头天天刷,对我的资产增长几乎没有任何价值。

微博2018至2022年的5个财年里,最低年营收16.9亿美元,最高年营收22.57亿美元,剔除新冠疫情和通货膨胀因素影响,相当于业绩没有“实质性”增长。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微博和我曾经最喜欢的百度贴吧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破微博真不想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