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孤单的人(截自电影《六弄咖啡馆》)

刘宏|奇袭QixiShow(全文8400余字)

前些日子,#38岁前记者失业送外卖#的话题冲上了某社交平台热搜,在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的同时,这个话题在媒体公关圈的社群里也引发讨论。

话题的主人公名叫陈涛,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早期曾在Vista看天下、中国新闻周刊、南方周末等媒体任职记者,后在水滴互助等企业做过公关, 也在公关公司待过一阵子。

陈涛与我有类似的经历,都在媒体工作过,做过企业公关,也在公关公司待过,目前都是没全职工作的状态。

过去的几年中,围绕公关人、媒体人就业与转型话题,我多次写过文章,包括《普通中青年转型启示录》、《记者择业丨改行公关,又回到媒体》、《北京中年公关人的下半场》、《甲方公关迎来职业危机了?》、《市场人焦虑症的解药》等。

陈涛走红以后,有圈内人让我就着他的话题再写一篇。我本不想写,但在与陈涛聊过以后,我觉得还是写点东西,主打毫无违和感的蹭热点。

希望这是最后一次写公关人就业话题。

奇袭:你毕业于四川大学这样的知名985高校,有着硕士学历。最近全网都在讨论“孔乙己文学”,说“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作为一个已经脱下长衫的人,你怎么看待大家“孔乙己文学”的流行?

陈涛:我是在去年12月底开始送外卖的,然后在最近火之前的当天下午退掉的租车。其实我当时算是很容易就脱掉了所谓的“孔乙己的长衫”,完全没有任何架子和心理负担。主要是当时外卖旺季,很完美地满足了我几个方面的需求:比如单价高、单量多,真的赚钱,解决了我的经济困境。

第二点就是我本来挺喜欢骑行的,出去跑跑很舒服。

第三点就是响应号召,当时缺小哥送药送外卖,我觉得还是能真实地帮助到大家吧。

据我观察“孔乙己文学”其实今年二月份的时候有不少人在发了,三月份的时候讨论越来越多。我觉得“孔乙己文学”的流行,从传播学上看是引起了大众的共鸣吧,这几年大家都挺难的,很多人都非常真实地脱掉了“孔乙己的长衫”,还有的人正在考虑。
它代表着大家当前的纠结状态,我觉得不用纠结,困难时期过渡一下,解决当前的问题才是关键,脱,直接脱就行了。

奇袭:你先后在Vista看天下、中国新闻周刊、南方周末三家媒体任职过文化方向的记者职务,然后又转型公关人,在企业从事公关工作,还与朋友共同创业开过公关公司。几年前,媒体公关圈就在流传着“记者-公关-保险-自媒体-微商”的职业发展路径宿命论。你觉得,有人困于这个宿命是因为什么?切身感受如何?

陈涛:媒体公关圈确实有这样的调侃,当然不仅仅是调侃,在这条所谓的“堕落”路线中又插入了送外卖。

我算是经历了这条路线,感觉我就是困于这条路线里。其中确实有个人的原因,也有传统媒体不断受到冲击等原因,因为我身边很多前同事之类的也有转型的,肯定不是个例,包括有一些在早年就选择去了互联网大厂的,包括大家知道的一些比较成功的自媒体,比如新世相、兽楼处这样的。

我个人的感受,其实在转型中是充满了挑战,但是也有纠结,有遇到各种挫折,有经历自我精神状态非常不好的事。但总体上,我认为还是要顺应时代,不断去提升自己吧,比如我之前是不想做短视频的,也开始慢慢接受了。当然这其中也有自己非常坚定的东西不会变,比如即使现在没多少人看文字形式了,我也会坚持写作。

奇袭:除了做闪送,你也尝试过其它兼职,比如撰稿。你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说“当时自己在经济上还能支撑住,后来越来越支撑不住了”。同时做不同的兼职,却未能给你带来满足生活所需的收入是因为什么?是客户太难开拓,还是其它原因。

陈涛:有其他的兼职,一个是会接一些约稿,一个是和一些平台合作上一点网课。

像那个网课,我课件都写好并确认很久了,都还不排课,每次问,那边都说再等等、快了,本来说三月份让我上课,四月份应该会开课了。所以三月份的其他兼职也出现了状况,包括外卖迅速进入了淡季,几个兼职都很巧合地出现了问题。

当然,你也可以说我干嘛不再多接几个,我是这么想的,我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接多了干不完怎么办?而且资源方面,都是通过前同事或朋友介绍的,或我直接去找的,要保证完成质量,不敢接太多了,不然以后人家不找我了。真的是赶上了,所以我在三月底的时候非常着急,然后发了个情绪化的视频就火了。

奇袭:在公关人与新闻记者之间,你觉得哪种工作更适合自己?

陈涛:如果是这两个职业中的话,我当然会觉得新闻记者更适合我,但是一般来说公关行业的待遇会相对好一些,不排除好很多。

奇袭:记者和公关之外,你心目中理想的工作岗位是什么?你认为什么工作适合自己的能力,符合自己的期待?

陈涛:比较理想的工作的话,我觉得是教书吧,我真的也投了不少民办高校,甚至之前还具体谈了一个,不过还没谈好,最近火了又比较忙。

为什么是民办高校呢?(因为)还没卷学历卷得那么厉害,不用博士,硕士学历就可以,而且它们也比较注重应用。讲文学课、新闻课、哲学、历史都可以,文史哲不分家嘛,然后也做过传媒行业。

教师的话,我个人认为我还是比较能沉浸在自己专业学科里讲课,除了理论,我也喜欢讲故事,应该不会让学生感到无聊吧。自己也比较有成就感,并且也希望让学生学到东西,是快乐学习的。就像我以前的老师那样,我就比较欣赏,所谓“薪火相传”吧。

奇袭:有很多人大学毕业以后成为了北漂、沪漂,也有很多人在经过多年漂泊以后选择去二三线城市,或者返回老家,去过压力没那么大的生活。未来你会不会考虑换一座城市?

陈涛:我觉得很多还是要看个人的选择,多样性才是比较好的。稍微年轻一点的时候,确实需要奋斗试试,如果卷不动,那就回老家躺平吧。

我自己其实也一直在纠结继续北漂还是回成都。我会考虑不一定非得待北京,想回成都了,尤其是经历过这几年困难时期后。
我哥和嫂子说的,回成都,包你吃住,哪怕你躺着,怕是也比在北京舒服吧。当然,我躺不了,我觉得自己还能做一些事情。

奇袭:你自述投递了几百份简历但仍然没有找到工作,那么具体投哪些类型的岗位?你觉得是因为什么没有和自己匹配成功?

陈涛:投了一些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投了一些出版机构的编辑,投了一些新媒体的主编和编辑岗位,也有一些成人培训机构的老师岗位。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为啥不能匹配,我简历其实也是让比较专业的前同事改过和优化的。对,还有一些内推,比如今日头条和美团,认识那边的朋友,给我内推过。

我觉得投的这些岗位,我是能胜任的,真不知道为啥没匹配成功。

奇袭:我注意到部分媒体人、公关人选择踏上其它职业赛道,比如做律师、保险经纪人,自媒体博主、心理咨询师、销售等等,在选择送外卖和其它工作之间,你是如何考虑的?

陈涛:也考虑过其他行业或工作,比如考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证之类的。但是律师的专业性要求还是比较强。还有就是卖保险,我拒绝了好多个,人家专门喜欢找没从事过这个行业的有一定工作经历和人脉的,我不卖保险,我是不接受的,我不愿意这样去给身边熟人卖保险。销售也不是很合适,但是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比如回家跟着我哥哥卖水果。外卖的话,去年十二月底,旺季跑是真的不错哦,现在不行了淡季。我也是第一次经历外卖行业从旺季很快进入淡季,我完全没料到。

奇袭:为了活下去,或者说为了活的更好,你觉得自己尽全力了吗?

陈涛:当然,我觉得自己尽全力了。

奇袭:回顾创业经历,你觉得这件事给自己带来了什么?从中又学到了什么?

陈涛:其他朋友可能会遇到扯皮,我之前的一个朋友就是。但是我这段还好吧,虽然有点困难,但是至少没有扯皮。那个合伙人大哥对我也非常好,当然现在那个团队几经变迁后还在,依然举步维艰。他还需要啥帮忙的,我也会义不容辞尽力,虽然我退出了。

当然,可能也遇到了画大饼的情况,刚开始的时候都以为几年后真的能发展得比较好。甚至可以说,我也有一定的责任,辜负了团队,以及能力方面的局限。

奇袭:你尝试过做公众号创业,如果可能,你会选择成为一个作家吗?

陈涛:当然,我肯定是更擅长和更喜欢成为一个作家的,并且电脑里还躺着一些作品。

我似乎记得我们就是2016年左右做公号的时候认识的吧,那会儿是一波热潮,还经常搞搞互推之类的。现在“奇袭”这个号应该比我“孤独镇”的粉丝多吧。

奇袭:以后在经济条件改善了,还会考虑创业吗?

陈涛:考虑,必须考虑,懂的都懂。我之前不是还发朋友圈说要开一家找狗公司嘛,没开玩笑。

奇袭:假设人生可以重来一次,还会考虑离开媒体,去从事公关工作吗?

陈涛:还会这么选择,因为年轻点的时候我确实很想多做一些尝试。

奇袭:走红之后,肯定有企业给你伸出橄榄枝?能否介绍一下大致有哪些?

陈涛:太多了,简直太多了啊,搞得我手忙脚乱的,头两天微信里同时几百人找来,我只能电脑和手机同时听语音和回信息,我都快疯了,有时候都忘了回有一些人的信息,因为有一些是前同事、老师和同学推荐来的嘛。

抖音上的私信,我足足花了一周时间才读和回复完。那个深圳华强北的大哥也足足劝了我一周时间,让我去跟着他卖手机配件。还有包括道教的“六大门派”,真的不是开玩笑,除了青城派,还有武当山、终南山等山头,河南的几个山,可以不出家,而是做做研究、练练武术和上上课。

真的太多了,包括一些媒体也喊我回去做编辑记者,以及一些新媒体平台。当然也有一些是不靠谱的,说不定是“嘎腰子”的。我甚至想过,以前是我找工作,现在是工作来找我,为了公平起见,我要不直接弄个摇号吧,就是选100个工作岗位,然后摇号摇一个,哪怕是嘎腰子的我都去。

奇袭:经历了这么多,你接下来的规划是什么?有机会的话,会继续从事记者、公关吗?

陈涛:我最近在认真考察包括回成都具体聊几个工作,会非常仔细地总结自我并看一看工作机会。我火之前就列出了《堕落与反思》一书的提纲,反思自己的问题,以及这个时代的一些焦点话题。目前只谈了一个出版机构,等写出来再说吧,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思考。如果有机会的,不排除会继续从事记者或公关行业。

奇袭:肯定有人会觉得你拥有不错的学历、不错的职业履历,怎么会混成这样?你怎么看待自己的这种起落?

陈涛:对啊,是有一部分网友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我看见了。这里面肯定有个人的原因,我在总结,包括一些媒体采访也有相对客观的观察,包括前几天一个新媒体的采访那篇报道我觉得还算客观,因为那个记者也是我很早前认识的,还有一些外围采访。或许我身边的人和前同事比我自己还看得清楚我。

火了之后,还有一些朋友和前同事找来倾吐自己这些年的波折,我才发现,我不是个例。还有个朋友,还让我问问来采访我的媒体,还招不招人。还有就是网友在《红星新闻》评论里点赞比较高的,也可以去看看,不无道理。

我觉得这种起落,有个人也有更大层面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是我更希望大家看到我是如何走出这种困境的。

奇袭:很多人正在经历“35岁魔咒”(即到了35岁开始失业,或者停滞不前),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陈涛:对,我最近和一些同学,前同事,朋友也开始聊得很多,在探讨这个问题。我甚至非常完整地看完一个批评我的媒体同行,并给予了回复。但是他并没有再回复我。这个问题是多方面的,就像上面说的一样,我们大可以看看网友点赞最多的那几条评论,至少是群众投出来的结论。

我觉得过了35岁,还是应该不断地学习和顺应时代的变迁,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行业,比如我就在适应短视频。

奇袭:ChatGPT时代(AIGC代替人工)来临,你有感到焦虑吗?

陈涛:有啊,最近也会很多人聊到这个话题。我用国产盗版的AI尝试过写小说,因为Chat GPT4.0要付费嘛,但是我觉得某些地方写得不好。

你看我的头像其实就是用AI画的。包括我前几天去应聘了商业传记作家,回来后发了一条短视频讲讲这个职业所需要的技能。

有网友回复,这个不是用ChatGPT就能搞定的吗,我想了一下,还真的可以作为主要工具,然后自己再修改一下就差不多了。所以有点怕怕的。

奇袭:有些人会给十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哪怕是一句话)。换做你,你会写什么?

陈涛:坚持做自己,向余秀华老师那样强大。

奇袭:北漂十余载,对于那些即将和刚刚踏上“北上广深”开始漂泊的人,有什么想说的吗?

陈涛:我觉得年轻人的话还是要多尝试,多奋斗一番,哪怕失败了,头破血流了也是值得的。但是要考虑好,付出是否值得,要考虑好大背景下是否选择更安稳的工作,比如考公。遵从自己的内心吧。

奇袭:介绍下自己的能力并且留下个人邮箱吧。希望你能获得一个适合的橄榄枝,也让企业找到适合自己的人才。

陈涛: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和擅长文字工作,并且也是懂传播的,主要在文化领域的多个学科也算博学。我希望民办高校来找我去当老师吧,目前找来的比较少。其他行业的各种各样的工作机会找来都非常多了,多到夸张的地步了。我的公号叫“孤独镇”,抖音号叫“闪送员陈师傅”。

如果在北京能有一份三万月薪的公关工作,我也可以。

已经记不清我多少次与不同人,在不同场合聊过记者、公关、失业、转型的话题。也快忘了见过哪些人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粉丝百万,月入数十万,哪些人降薪、改行、返乡、长时间找不到工作。

正如我开篇所写,媒体人、公关人的焦虑与惨状,频繁出现在我的公众号里。或许有人觉得我是找到流量密码了,但事实不是,我只是媒体公关圈里,最喜欢上网哔哔这类话题的人而已。

当然,我也是身处其中的一个。

关于陈涛的诸多新闻报道中,有一篇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发出的评论员文章《38岁记者失业送外卖,更像用贩卖焦虑来商业炒作》。

文章中,作者邱延波以最深的恶意揣测着陈涛,认为他以外卖员、道士、南周记者、川大研究生等关键词发短视频,个人社交账号昵称是“闪送员陈师傅”,不排除背后是企业进行商业炒作。

“这两年,不少公司利用自己员工的高学历,和当前工作的强烈反差进行炒作,看似满满的正能量,实则是背后的商业利益。
虽说人艰不拆,但旁观者吃瓜吃得冷静一点也是应该的,避免被流量迷住了眼。打工人,既要对现实的残酷有清醒的认识,又不能被带了节奏盲目焦虑。”

怎么说呢?陈涛有可能是个人炒作,也可能是联合闪送公司一起炒作,说不定还拿了一笔不错的酬劳。我没有问他是不是在炒作,有没有拿钱,我更关心那些有就业困境的前记者、前公关们以后会不会活得更好一些。
大象新闻评论员邱延波的恶意满满,非常无耻。

我更愿意认为,陈涛没有炒作赚烂俗的钱。作为一个学哲学的人,要做出这种事情还是很难的。另外,陈涛和我说,没有与闪送公司一起进行商业炒作。

陈涛火了之后,唯一变现的就是直播时2700元左右的礼物打赏。另外,这段时间他接了比之前更多的约稿,不计算在内。
我觉得,不可否认,媒体人、公关人比大多数公众更懂得制造流量和利用流量。但是,在这个吃饱饭,过上好日子越来越难的时代里,适度自我炒作是怡情的。

一次走红换来一把橄榄枝,一次放下“孔乙己的长衫”让自己有过得更好的可能,不必太苛责。有问题的又不只是某个人,还有整个社会。

如果可以,我也想炒作火一次。

行业公众号“转型Media”里有不少扎心的文章。

标题诸如《天渐凉,2.5万名年过四旬离职人上智联招聘求职PR岗》(2021年10月13日)、《记者优于素质,转型死于情商》(2021年10月27日)、《互联网寒冬难转型,3065名媒体人悄悄在智联招聘找兼职》(2022年1月26日)、《6403名互联网行业市场公关总监离职后没下家,招聘网站求职》(2022年6月22日)、《数据调查:从大厂去中小厂工作超过两年,再回大厂多半没戏了》(2022年10月26日)。

其实,现在各行各业都不好过,部分媒体人、公关人的惨,不过是万千悲惨人群中的一小部分。只是当媒体公关圈把同行话题单独拎出来看的时候,难免唏嘘不已。

在陈涛走红网红之前,还有一位27岁的女记者也走红了。曾任职于济南某新闻网站的田慧,在春节前被裁员,向几十家公司投简历石沉大海后,她去了海底捞做兼职。据田慧自述,海底捞的时薪比在媒体还高。

和陈涛一样,田慧也有泪目场面出现在视频平台。

找陈涛聊之前,我在一个媒体公关人群内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想问陈涛。其中有一位前媒体人问“他现在真的用尽全力了吗?”并且还找到我私聊,对方说自己目前在便利店做收银员,然后也有别的兼职在做,一个月收入4万,目前存款80万。

这位前媒体人还说,同事/领导觉得TA怎么混得这么惨?我反问TA,他们知道你一个月收入4万吗?TA说他们不知道。我言下之意是,如果他们知道你每个月有4的收入,应该不至于觉得你惨。

我还追问了TA一个问题,“你的其它兼职是怎么找来的?”,对方告诉我涉及机密。聊到这就基本作罢了。
我相信这位前媒体人没有任何恶意,但我在对话当中并不愉快。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基于主观、客观的因素,TA的经历我、陈涛大概率也不能复刻,而TA对此似乎无法理解。

陈涛在直播间和我聊到介绍工作的事情,他说很多人介绍的工作都不靠谱。我想对所有人说,人唯有自渡,不要寄希望于出现白衣骑士带你走出泥潭。

当然,有白衣骑士再好不过。

都不说疫情三年,在2018年前后,就已经有很多人开始脱下“孔乙己的长衫”,为了活着去做一些曾经无法接受的工作,薪酬更低的工作,危险系数更高的工作。

4月23日,我在陈涛的直播间与他互动,他说已经退租北京的房子,这几天在北京收拾东西,准备前往成都工作,投身纪录片行业。陈涛还说,有很多成都朋友推荐了销售的工作,但他并不能从事,他不喜欢。

“如果是不喜欢的工作,纯粹是消耗自己的精神;要做点有价值的、有兴趣的工作,不断消耗对自己的身体很不健康”。

是的,关于脱去孔乙己的长衫,也是有限度有选择的。

之前加了些媒体人、公关人求职群。我发现,一些老群已经沉寂许久,有的群比较新,还比较活跃。

现在是金三银四招聘季的尾声,在社群和招聘平台我注意到,随着新冠疫情的告一段落与经济复苏进行中,公关招聘比疫情三年里多了不少,但是仍然有限。

我在朋友圈写过一段话,“拉勾(招聘平台)上整个北京市的市场公关岗位,还不够一个500人大群的求职者去上岗”。发这段话的时候,拉勾上大概有470个公关岗位(未除重和清洗数据)。

去年7月我写过一篇《互联网公关人战略性迁徙》,大意是互联网公关人正在从传统互联网公司向新兴尖端科技公司、新消费公司、ToB型企业转移。这次和陈涛聊过以后我猛然发觉,公关失业转型大潮已经接近尾声了。

公关职业在中国大热始于2010移动互联网元年。从2010年到2019年,各行业的头部、腰部公司,以及希望有大作为的创业公司都在配置公关团队,升级公关团队,很多媒体人也是这个时期转行到公关领域。

在千团大战、在线教育热潮、互金热潮、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潮(1.0版)、电商创业潮、短视频创业潮、区块链潮、元宇宙潮等各种潮里,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公关公司,甲方乙方公关人遍地,记者转型公关的多如牛毛。

请注意四点

1、很多需要大量公关人的创业浪潮、企业升级浪潮已经消散。

2、自动驾驶、AI、短视频、新消费、芯片、消费电子等新商业浪潮里的企业,根本不足以消化那么多已经从业五、十、十五年以上的公关人,更何况作为一个收入不错的行当,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涌入,内卷进一步加剧。某巨头互联网公司推动公关团队年轻化,大量启用95后、00后员工,别说35岁,你就是30岁也得慎重考虑才让你入职。

3、2018经济危机至今已经5年,2018年也是我第一次写市场公关人职业焦虑的话题,5年时间里,能力强劲的公关人已经进入稳定期或已转型成功,剩下的人早已淘汰的七七八八。

4、公关失业转型大潮接近尾声,不意味着刚入行的年轻公关们就业就顺利。内卷时代年轻人不会独善其身,要想稳定就业、持续升职仍需要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学会应用新工具和新渠道,修炼管理能力。

经过了十余年科技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洗礼,中国公关人成长了很多,企业也一样,如今公关需求旺盛的公司对人才的综合素养达到了新高度。

单纯的写稿、发稿、办发布会、参展、做H5早已落伍,频繁出研报打造专业形象、海量生产病毒短视频提升曝光、以运营思维+公关手段提升客户忠诚度和好感度已经在很多优秀公司里实践。

你能驾驭吗?如果驾驭不了,公关这行就算是做到头了。这还不算ChatGPT时代,你能不能学会利用这样的工具提高生产力,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可持续发展理念没整明白和CSR(企业社会责任)也没整明白。

有一项运动叫“FIRE运动”,FIRE是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的首字母,意思是“财务独立,提早退休”。它的核心法则是降低物欲,过极简的生活,工作阶段迅速攒够一年生活费的25倍后,再通过对资产的合理配置,取得每年至少4%的年化利率,被动收入覆盖个人支出,让自己过上不用工作的退休生活。

2014年参与创业的时候,我也曾做过FIRE的梦,后来不再想它了。毕竟白日梦是最没有意义的玩意儿。

前几天,智联招聘近期发布了《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一季度招聘薪酬水平前20名的职业中公关媒介位列第15位,平均月薪12898元人民币。

12898元人民币是什么意思?是这个房价高企物价上涨快速的年代,身处北上广深,在二八法则里挤不进二里头比较难实现FIRE;是不做清心寡欲极低消费的人则完全无法实现FIRE。

接受自己平庸没什么错。

写在最后

我有还比较活跃的市场公关人工作交流群,朋友有专供记者公关求职招聘的群,如果你有需求可以联系我。
几天前有个资深公关和我说,不打算找工作了,准备明年去美国。她让我想起了一位某互联网大厂的前公关,这位公关FIRE成功,赴美安度中年。

那么,祝各位早日FIRE吧。